武進天氣:

您當前的位置 :  > 品質(zhì)生活 > 副刊 > 正文
楊萬里飲食里的常州
來源:武進日報 作者:徐宏杰 日期:2025-07-11  報料熱線:86050111

  今年二月,《常州日報》錢鵬兄發(fā)來他摘抄楊萬里知常州時寫的多首美食詩文,唯有感謝。我知道楊萬里與常州的淵源,也讀過“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頭”“接天蓮葉無窮碧,映日荷花別樣紅”。十分慚愧,我對詩人在常州時的美食詩文卻一無所知,從此得閑便讀《荊溪詩集》。

  楊萬里,字廷秀,自號誠齋野叟,吉州吉水人(今江西省吉水縣)。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(1154年)中進士,孝宗淳熙二年(1175年)夏改知常州,于淳熙四年(1177年)四月十日赴任,一路上心中充滿被迫出仕的無奈與愧疚,五月抵常州,淳熙六年(1179年)二月離常。在常首尾兩年,詩人創(chuàng)作詩歌492首,后收入《荊溪詩集》,因舊時荊溪(今屬宜興)歸常州轄,故詩人以荊溪指代常州。可以說,常州的旖旎風光和江鄉(xiāng)風味撫慰了楊萬里胸中塊壘,為他創(chuàng)作詩歌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,《荊溪詩集》正是楊萬里所創(chuàng)詩體——活潑自然、貼近生活的“誠齋體”形成標志,常州可謂詩人“頓悟”之地。

  將飲食文化引入宋代詩詞,既是詩歌創(chuàng)作的一大進步,也是文人精神解脫的一種新的方式,楊萬里亦不例外,《荊溪詩集》收錄飲食詩文多篇,為常州美食文化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。詩人在常州寫有一首《以糟蟹洞庭柑送丁端叔端叔有詩因和其韻》,提到了糟蟹與太湖柑兩種常州特產(chǎn),楊萬里一生至少寫過5首關(guān)于糟蟹的詩,可見糟蟹在宋時十分流行。宋陶谷《清異錄》載:“煬帝幸江都,吳中貢糟蟹、糖蟹。”故早在隋朝,江南就有糟蟹這道美味。糟,是江南地區(qū)一種傳統(tǒng)烹飪方法,民國《武進食單》載有糟肉、糟魚、糟雞等糟貨數(shù)則,至今,每至夏日,糟毛豆、糟雞爪等糟菜常出現(xiàn)于尋常人家之餐桌,算得上隋唐遺風。南宋范成大《吳郡志》記載:“真柑,出洞庭東西山。柑雖橘類,而其品特高,芳香超勝,為天下第一。”楊萬里贈丁端叔之太湖柑,不太可能來自于蘇州東山、西山,大概率出產(chǎn)于當時常州太湖沿岸或馬跡山。

  宋時,黃雀是文人雅士和尋常百姓都喜愛的食材,《武林舊事》載有“黃雀鲊”,《夢梁錄》則有“釀黃雀”“煎黃雀”等。楊萬里在《晚晴獨酌》一詩中,對黃雀的評價是:“異鄉(xiāng)黃雀真無價,稍暖瓊酥不得時。”黃雀、牛尾貍、鱟醬等常常是楊萬里詩句里思鄉(xiāng)懷友的話題。其實舊時常武地區(qū)盛產(chǎn)黃雀,宋咸淳《毗陵志》載:“雀,斑褐色,又有黃色者為黃雀,八九月間飛稻田間。”常武地區(qū)每逢秋天農(nóng)家樵稻時,以滆湖邊蘆葦中及橫林地區(qū)所出黃雀最為肥美,此時詩人應(yīng)有“日啖黃雀三十只,不辭長作常州人”之感。

  “春暖著人君會否?不教淮白過江南。”“冷落杯盤下箸稀,今年淮白較來遲。”淮白,即淮河所產(chǎn)白魚?!秴强ぶ尽分休d:“白魚,出太湖者為勝。”與范成大過從甚密的楊萬里不可能不知太湖白魚勝淮白。當時南宋與金國以淮河為界,詩人只是借淮白來抒懷故土淪陷的感慨。

  《荊溪詩集》中楊萬里不止一次抱怨常州夏日酷暑,“一年遇暑一番愁,六月梢時七月頭。今夕追涼還得熱,何時遇夏卻逢秋。”他只得飲酒消暑,飲酒自然去不了暑氣,詩人唯有借助冰的涼意,“酒邊無物伴長瓶,一顆新蓮一段冰。” 與現(xiàn)在暑日飲冰啤有得一比。“早藕凝松雪,新菱剝釅紅。醉鄉(xiāng)堪避暑,只合著蓑翁。”下酒菜,當然少不了江南特產(chǎn)藕和菱,清光緒《武進陽湖縣志》載:“菱,產(chǎn)武進懷北鄉(xiāng)蘆墅者佳。”新菱最宜生吃或炒食,不知詩人所食者是否出自蘆墅。清陽湖人管干珍《毗陵食品拾遺》亦載:“蘆墅僧寺前溪菱,至今猶滿,宜熟食。承筐負市中,買者如云。”楊萬里另有《食老菱有感》一首,常武地區(qū)過年舊俗,人家須備烏菱、花生等零食以饗上門之客,烏菱即落入河泥中老菱,煮熟之烏菱,色黑殼硬,但菱肉吃來香甜粉糯,不知詩人在常州所食可是過年時的烏菱?

  詩人討厭常州的炎夏,卻對這里的冬天有莫名的好感,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喜愛高潔的梅花,于是在常州便有了《雪后尋梅》《雪中看梅》《郡圃雪霽便有春意》等佳作。楊萬里不僅寫梅花詩,還喜食蜜漬梅花,“甕澄雪水釀春寒,蜜點梅花帶露餐。”蜜漬梅花,宋代林洪《山家清供》中有詳細制法:“剝白梅肉少許,浸雪水,以梅花釀醞之。露一宿,取之,蜜漬之??伤]酒,較之掃雪烹茶,風味不殊也。”詩人筆下的蜜漬梅花,真可謂人間有味是清歡,只是這種清雅之物,如今已難覓。

  詩人在常時,櫻桃、雞頭米、梨、枸杞頭、蓮子、來禽果、蛤蜊、葡萄干這些風物無一不能入詩,就連常武地區(qū)最普通的農(nóng)家腌菜也寫得十分生動有趣:“庾郎晚菘翡翠茸,金城土酥玉雪容。如何俱墮瑤甕中,卻與醯雞同閟宮。”常武地區(qū)人家每至冬日,便腌干菜(也叫風菜)以備旨蓄,切青菜為齏,風干后拌鹽入甕,用棒槌塞堅并以草結(jié)封口,倒置入陶制擂盆中,加水密封,靜候時間的發(fā)酵而成佳味。“茈姜馨辣最佳蔬,蓀芥芳辛不讓渠。”他的《芥齏》一詩寫的分明便是雪里蕻干菜,雪里蕻屬芥菜類,這道常州風味的芥齏吃來微有辛香,比青菜所腌干菜更為鮮美。

  詩人在常時日日追憶鄉(xiāng)味,“坐無黃雀牛尾貍,荊溪日日思江西。”卻又擔心,“明年官滿歸江西,卻憶荊溪難再得。”最后只能無奈地表示:“江珍海錯各自奇,冬裘何曾羨夏絺。鵝梨黃雀無不可,荊溪江西不關(guān)我。”雖說“不關(guān)”,其實常州儼然已成他心中與故鄉(xiāng)一樣放不下的地方。淳熙十六年(1189年),離開常州恰十年的楊萬里自臨安前往淮河接送金朝使節(jié),再一次邂逅常州。在《晚過常州》一詩中,他感慨道: “常州曾作兩年住,一別重來十年許。岸頭楊柳記得無,總是行春系船處。”不知這一次,詩人有沒有再嘗一嘗常州的江鄉(xiāng)風味。

  “未經(jīng)許可 嚴禁轉(zhuǎn)載”

楊萬里飲食里的常州

責編: 孫婷婷

蘇ICP備10099057號-3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(wù)許可證:32120210007
版權(quán)所有 武進區(qū)融媒體中心 聯(lián)系電話:0519-86571031

蘇公網(wǎng)安備32041202001025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