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進天氣:

您當前的位置 :  > 品質(zhì)生活 > 副刊 > 正文
血色底片,凝固烽煙——1937年日軍攻占常州期間的18張老照片
來源:武進日報 作者:大志 日期:2025-07-09  報料熱線:86050111

  開欄的話

  當鏡頭掠過林立高樓、車水馬龍,總有什么在時光的深處閃爍:那是1937年延陵西路的血色黃昏,日軍鐵蹄踏碎青石板,踏不滅民眾守望的燈火;那是花鳥巨匠馬萬里顫抖的筆鋒,撕裂的絹帛上,傲雪寒梅與受創(chuàng)山河同泣;那是潘家小學(xué)的銅鐘顫音,在校長史再軒的庇護下,書聲亦未息……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80周年,即日起,本報開設(shè)“烽火·留真”專欄,收集從烽火中打撈出的珍貴時代碎片,帶領(lǐng)讀者走進那段戰(zhàn)火連天、血色斑駁的歷史,在銘記與反思中守護真相、守望和平。

 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80周年。

  常州,一座古今交融、人文薈萃的江南名城,以河為脈,枕水而居。早在3200多年前,就有淹城遺址,綻放出文明的曙光。春秋為吳地,后屬越國,戰(zhàn)國又歸于楚。秦漢六朝,會稽毗陵沉淀江南文脈。南朝齊梁時期,又是兩代帝王龍興之地。隋開皇九年,“常州”之名首現(xiàn)史冊,大運河上漕船如織,成就“三吳襟帶之邦”。唐宋元明,這里繁華富庶,人才輩出。到了清光緒年間,常州人盛宣懷更是創(chuàng)辦鐵路學(xué)堂,種下近代民族工業(yè)萌芽。

  然而,1937年,這一切都遭到了日軍的巨大破壞。1937年11月29日,番號為大野、片桐、助川、野田的日軍分別從戚墅堰和鳴凰侵入武進縣城,常州淪陷(民國初年,清朝的常州府解散,今天的常州市區(qū)當時叫做武進縣)。

  歷史不會被遺忘,一起走進1937年常州的18個歷史瞬間。

  ▲奔牛鎮(zhèn)附近的日軍,用迫擊炮瘋狂開火,曠野上彌漫著滾滾濃煙。

  ▲經(jīng)過一天激戰(zhàn),常州全境淪陷。全副武裝的日軍列隊進入常州城。

  ▲《東京日日新聞》關(guān)于“百人斬”殺人比賽的兩個劊子手野田毅(右)、向井敏明(左)的新聞報道。據(jù)日軍1937年11月29日日志載:“武進是抗日、排日的根據(jù)地,所有街道都進行掃蕩,不問老幼男女,全都槍殺。”據(jù)11月30日、12月6日和12月13日的日本《東京日日新聞》《大阪每日新聞》《大阪朝日新聞》等報道:十六師團片桐部隊的兩個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,從無錫出發(fā),在經(jīng)過常州、丹陽、句容到南京的侵略途中,進行“百人斬”殺人比賽。從無錫到常州,向井殺了59人,全是在橫林鎮(zhèn)和火車東站附近殺的;野田殺了25人,其中21人是在橫林鎮(zhèn)和火車東站殺的。

  ▲當時的常州城墻。常州城墻始建于晉太康年間(280年—289年),先后出現(xiàn)四座城垣:內(nèi)子城、外子城、羅城、新城。常州的巔峰時代在宋朝,為宋朝第四大城,僅次于杭州、開封、蘇州;外城周長27.1里,比建康府(今南京)的外城還要長2里。明清時代,常州收縮東、南、西三面羅城內(nèi)筑新城,周長縮小為10里284步。1951年,為拓展交通逐步拆除。如今還剩下西瀛門附近城墻220米,是常州僅存的明代城墻遺址、江蘇省不可移動文物。

  ▲常州東西大街上的日軍士兵。后東西大街經(jīng)改造改為延陵西路。

  ▲當時的常州古運河。這是江南運河中唯一連通長江、太湖的河段,從奔牛九里入境,到橫林古槐灘出境,全長45.8公里。公元前495年,吳王夫差在此開挖江南運河,比邗溝開鑿年份(公元前486年)還要早9年。

  ▲運河兩邊的民居,青磚黛瓦,古樸典雅。從隋唐開始,江南的漕糧貨船,就通過常州運河前往北方,使常州成為繁華富庶的“貢賦必由之路”。

  ▲當時的迎春橋,始建于1328年,坐落于局前街與北后街之間,橫跨子城河,歷經(jīng)600多年風(fēng)霜雨雪。1930年,橋中間增加了四根“橋眉”,專門用來做迎春儀式,藝術(shù)和考古價值極高,被譽為“江南迎春第一橋”。

  ▲當時的文筆塔。日軍在這里擺了一輛坦克合影。文筆塔有1500多年歷史,最早名為“太平講寺塔”,后為了彰顯常州文脈興盛,改名為文筆塔。

  ▲三元坊,始建于明代,舊址在勝西古街中段碼頭上岸處,如今消失不見。

  常州的園林,綠樹成蔭,假山堆疊,亭臺樓閣、廊橋水榭相映成趣。

  ▲常州城門,一名日軍和一名偽軍在門前站崗。

  ▲文在門,始建于1930年,位于西橫街西側(cè),文在橋旁邊。名字取自文天祥的詩句“斯文在茲”,1950年拆除。

  ▲1937年的篦箕巷,時名“花市街”,有許多制作篦箕和木梳的小作坊??上г谌哲姷呐诨鹣?,青磚黛瓦的房屋,化為了一堆廢墟。

  ▲日軍騎兵聯(lián)隊在街上行進,兩側(cè)是被他們摧毀的建筑。

  ▲青果巷附近的一座古牌坊,鏡頭里出現(xiàn)兩名日本軍人。

  ▲常州城內(nèi)的居民,步履匆忙。

  ▲常州城內(nèi)的一個雜貨攤,具體拍攝地點不明。

  以上圖文是1937年常州淪陷后,日軍記錄下的18個場景,曾經(jīng)的繁華與安寧已不可見,取而代之的是硝煙、廢墟與破敗。如今的我們看到這些場景,更加感受到和平的珍貴,明白只有以史為鑒,才能奮發(fā)向前,迎接更美好的明天。

血色底片,凝固烽煙——1937年日軍攻占常州期間的18張老照片

責(zé)編: 孫婷婷

蘇ICP備10099057號-3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(wù)許可證:32120210007
版權(quán)所有 武進區(qū)融媒體中心 聯(lián)系電話:0519-86571031

蘇公網(wǎng)安備32041202001025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