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親是個極普通的人。他的生活像一本攤開的賬簿,密密麻麻記滿了柴米油鹽的瑣碎,似乎從未翻過印著詩與遠方的那一頁。
十八歲前,我的天地就在家與學校之間,父母始終在身邊,日子安穩(wěn)得如同門前那條永不改道的小河。
直到我啟程前往常州上大學,這才第一次真正離開家,踏入陌生的集體生活。
開學那日,陣仗不小,父母、爺爺、姑姑、姐姐都來了。
出發(fā)前一周,父親便時常念叨:“閨女頭一回離家這么遠,一個人在外頭,也不知道能不能把自己照應(yīng)好……”
母親則不同,她總把擔憂藏在溫和的鼓勵背后,用篤定的語氣給我信心。
購置行裝的日子,父親的焦慮幾乎要溢出紙箱。
他一遍遍催促:“這個買了沒?那個要不要帶?學校偏僻,快遞不便,萬一急用可抓瞎!”
他恨不能把整個家都塞進行李。
我性子懶散,只隨意選了一套床上用品,覺得其他都可慢慢添置。
他卻不同,像要遠征的將軍,事無巨細地籌劃。
看他忙得團團轉(zhuǎn),我索性由他去:“爸,你看著辦,你覺得需要就買。”
臨行前夜,他竟還特意借了朋友的小客車——家里的小轎車,實在裝不下他沉甸甸的牽掛和不放心的周全。
路途迢迢,提前一日出發(fā)。抵達常州安頓下,一家人隨意走走看看,時光倏忽溜走。
次日報到,整理宿舍,忙亂得像一陣風。
待到下午五時許,宿舍樓清場,家長被請離。
我急于認識新室友,只匆匆揮手道別,便轉(zhuǎn)身踏入了新生活。
后來,母親在電話里告訴我,那天,父親并沒有立刻離開。他獨自站在宿舍樓下,站了很久很久。
暮色漸起,模糊了他望向那扇陌生窗欞的身影。
那一刻,我忽然懂得,父親的遠方,從不在地圖上蜿蜒的線條里,不在名山大川的壯闊間。他的遠方,是女兒離家時那沉甸甸的行囊,是反復(fù)叮嚀下掩藏的無措;他的遠方,是借來的車廂里塞滿的瑣碎與周全,是隔著宿舍樓玻璃窗無聲的凝望與牽念。
原來,這世上有些人的“遠方”,不在千里之外,而在方寸心間。
它化作了廚房灶臺上不熄的煙火,化作了日常絮叨里不厭其煩的掛念,化作了離別時久久佇立、默默無聲的守護。
鍋碗瓢盆的碰撞,柴米油鹽的浸潤,便是他跋涉一生的疆場;兒女安穩(wěn)的背影,家人無恙的晨昏,便是他瞭望終生的彼岸。
父親的遠方,沒有壯麗的風景,只有腳下踏實的土地和心中永不熄滅的守望。
它樸素如塵,卻深沉似海。
“未經(jīng)許可 嚴禁轉(zhuǎn)載”
父親的遠方
責編: 孫婷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