侄兒發(fā)到群里一張照片,照片上是他父親(我的堂弟)栽培的特長絲瓜,長度堪比一個成年人的身高,從絲瓜藤架一直拖到地,且還在生長?,F(xiàn)代農(nóng)業(yè)的發(fā)展真讓人嘆為觀止。如果把這根絲瓜掮在肩上,遠觀還以為是掮了根毛竹。
絲瓜和南瓜一樣,是我每年必種的品種。老屋和樓房之間有個明堂,東西相距十多步,南北寬也近十步。清明時光,我就分別在東西兩頭各種植兩至三棵絲瓜苗,感覺絲瓜比南瓜容易種植,絲瓜苗剛長出的時候,細弱得很,但一旦藤蔓開始延伸,就“蹭蹭蹭”四處瘋長,到處攀爬。在此之前,我早就準備好了柱腳、毛竹、干蘆,在整個明堂半空,搭成了一個一人一手高的架子,讓絲瓜藤蔓自由自在地在上面生長、開花、結(jié)果,同時也方便采摘。
世間萬物,皆有靈性。我觀察了多年,每到六月下旬,東西兩頭的絲瓜就開始牽手會師,且不斷地點頭,須須也拉到了一起,以示親熱。有時三四棵絲瓜藤嫩頭聚在一起,圈圈繞繞,好比三軍會師。雷雨來了,看著被急風(fēng)暴雨拍打著上下翻騰的絲瓜藤蔓,我的感觸也頗多。絲瓜喜水,民諺“淹勿煞的絲瓜,干勿煞的芝麻”就是指此。不管是淘米泔水還是洗鍋涮碗水,我每天都往絲瓜根部倒。去年夏天,連續(xù)干旱40天,人家的絲瓜都干死了,我卻天天有收獲,多時一天可采二三十根。今年年成差,才剛開始采摘。
夏日炎炎,絲瓜藤蔓爬滿了架,從樓上往下看,猶如一塊草綠色的地毯,從架下經(jīng)過,又頓感清涼。絲瓜全身都是寶,其食用價值無需多言。既是綠色食品,又是方便菜。配上兩個雞蛋,一碗既開胃又下飯的夏日菜肴就上了桌。即使老了不能食用,成了絲瓜筋,也可作洗碗涮鍋之工具。我堂弟種植的特長絲瓜,其老絲瓜筋可用于洗澡擦背,既省力又殺癢,非常實用。
絲瓜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,其果實、種子、葉、花、瓜蒂等皆可入藥。年少時,我曾輟學(xué)在家,無書可讀,借到一套《本草綱目》,如獲至寶。天天看啊看,研究其中的各種草本,采集了不少藥草。我嚴格按照書上的提示,在中秋節(jié)半夜里起來割斷絲瓜根,做了好幾瓶“美人水”,竟然醫(yī)好了對門孩子的病。后來參軍,我在錄取表格“有何特長”一欄中填了“學(xué)過半年醫(yī)”,夢想著當一名醫(yī)生,只是這一夢想一直沒能實現(xiàn)。今年中秋,我打算再試試制作“美人水”,看看成效如何。
“未經(jīng)許可 嚴禁轉(zhuǎn)載”
絲瓜
責編: 孫婷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