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進天氣:

您當前的位置 :  > 品質生活 > 副刊 > 正文
古韻今賞 老行當在唱春里的歲月回響
來源:武進日報 作者:張軍 日期:2025-02-12  報料熱線:86050111

  唱春,起源于常州,是江浙一帶獨特的地方民間傳統(tǒng)曲藝形式。舊時多在新春時節(jié)進行演唱,后逐漸演變?yōu)樵诿耖g廟會、筑屋喬遷、嫁娶壽誕、開業(yè)會親之時邀請唱春官上門坐唱。雖然如今許多唱春文本已經遺失,但仍有一些散逸在民間,等待挖掘與研究。近日,我從朋友手中翻到一份涉及南貨業(yè)、剃頭業(yè)、茶業(yè)和醬業(yè)的唱春文本。它們不僅是常武地區(qū)唱春文化的縮影,也見證了這些行業(yè)在當?shù)厣钪械闹匾匚缓妥饔谩?/p>

  1926年《武進年鑒》和1948年《武進指南》均有關于南貨業(yè)、剃頭業(yè)、茶業(yè)和醬業(yè)的詳細記載。這些傳統(tǒng)行業(yè),在現(xiàn)代化的大潮中,有的黯然退場,有的卻堅韌不拔,依舊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。它們不僅是歷史的印記,更深深嵌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文化記憶,宛如一條亙古不息的河流,流淌著濃濃的鄉(xiāng)愁與溫情,滋養(yǎng)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。今天,讓我們拾起泛黃殘缺的唱春文本,穿越時空細細聆聽那些老行當如何在市井間生根發(fā)芽。

  南貨店: 一店藏天下,匯聚南方咸鮮珍饈

  “唱一行來又一行,富貴地大開南北行。人人多說老板公平做,百路生意上柜忙。一進店堂唱店堂,牛莊豆油擺得滿堂堂。衛(wèi)生醬油為第一,興化麻油生意忙。唱得外堂唱里堂,金銀錦緞掛得滿堂堂……唱一樣來又一樣,北□皮皂出上洋(□為缺失部分)。又賣杭州銀錫箔,還賣徽州響爆仗。十樣唱來十樣全,又賣紙張又賣煙。錢糧香燭同道賣,兩響頭爆仗掛黃鞭。”這段唱詞道出了南貨店的繁榮景象。

  南貨,顧名思義,是長江以南地區(qū)的精華特產。清代李斗在《揚州畫舫錄·草河錄上》中曾言:“行貨半入于南貨,業(yè)南貨者,多鎮(zhèn)江人,京師稱為南酒。所販皆大江以南之產,又署其肆曰海味。”從南方果品到甜點茶食,從臘肉腌貨到干果海味,南貨薈萃了南方的豐饒與靈韻。無論是金華火腿的醇香,紹興黃酒的綿厚,還是南京板鴨的鮮美,寧波海味的清新,南貨店里琳瑯滿目的商品不僅填滿了店堂,也填滿了那時人們的生活與情感。每逢年節(jié)喜慶、紅白禮事、民間祭祀,南貨店便成了人們必去的地方。無論是魚翅鮑參,還是紫菜海蜒,這些食品不僅是美味佳肴,更是文化記憶的載體,承載著禮俗的傳承與人情的溫度。

  唱詞中還提到了杭州銀錫箔、牛油蠟燭、線香業(yè)、紹興蠟燭以及東洋海蜇等貨品,它們都曾是南方獨有的“專利”,是難得一見的珍品。南貨店恰恰是這片神奇土地的縮影,把南方的美好集聚其中,以一店藏天下。而南貨生意的主角,多是來自蘇南、寧紹、閩粵等富庶之地的商賈,他們用自己的精明與勤奮,將南貨這一文化名片推向四方。

  剃頭店: 一把剪刀,舊時光里的整容業(yè)

  “生意興隆節(jié)節(jié)高,拿把上洋快剪刀。軋出來平頭為第一,西洋裝分頭算頭跳。”當時的剃頭業(yè)有個雅稱——整容業(yè),它與現(xiàn)代的美容整形有所不同,但在某種意義上,它同樣是改變外貌、追求美麗的藝術。

  “唐朝武則天娘娘龍亭坐,羅海祖師傳到今……金龍殿上頭來剃,剃落一曾又一曾。”剃頭業(yè)的祖師爺被稱作“羅公”或“羅祖”。清代紀昀在《烏魯木齊雜記》中說:“剃工所奉神曰羅祖,每賽會,剃工皆赴祠前。”“李頭凹面身子輕”,似指驢頭太子,驢頭,與李頭音相近。相傳,武則天有個兒子叫驢頭太子(也有叫“騾頭太子”),長得像驢,耳朵大。這位驢頭太子曾經在話本小說《薛家將》里出場過,他擁有火尖槍、飛銼和獅子馬等法寶,武藝高強,后被樊梨花斬殺。據(jù)說驢頭太子性格暴虐,對給他剃頭的師傅沒一個滿意的,很多剃頭匠因此而死。羅祖手藝精湛,而且非常勇敢,他自告奮勇為驢頭太子剃頭,挽救了天下剃頭匠的命運,從此被尊為行業(yè)祖師。

  茶店: 一杯香茶,一段悠長的文化傳承

  “一樣茶葉一樣名,建其白其出宜興。”所謂的“建其白其”,應是旗槍的不同品種。其原材料選用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初展的芽葉,該茶經開水沖泡后,葉如旗,芽似槍,故名旗槍。在江南,通常為谷雨前采的“二春茶”。

  “朱來紅袍長興出,長興茶葉要買杜杭情。”那時浙江長興產紅袍茶很出名,現(xiàn)在長興茶葉雖然還有,但名氣已不如武夷山的紅袍,已經改為以綠茶為主。

  “毛尖茶葉宜興出,六安茶葉當頭名。”六安茶曾在《紅樓夢》中出現(xiàn)過,是清代有名的貢茶,產于安徽省六安市,又稱瓜片,可作藥用,品種為綠茶。六安瓜片外形單片順直,葉緣背卷平展,形似顆顆瓜籽不帶芽,不含梗。干茶色澤翠綠,勻潤起霜;湯色碧綠,清澈明亮。香氣清香馥郁,若蘭似蕙,沁人心脾。滋味鮮爽濃醇,回味清涼甘甜。葉底黃綠勻亮。色、香、味、形俱佳,獨一無二。

  官醬園:一屋醬香,綻放在舌尖的歲月味道

  “唱一行來又一行,官醬園開在好地方。人人多說老板公平做,百路生意上柜忙。一進店堂唱店堂,浙江官鹽把得滿店堂。醬油醬板又得賣,興化麻油生意興。”官醬園是官方許可經營的醬園,一般都有官方背書的品質認可。常武地區(qū)歷史上知名的官醬園要數(shù)老城廂一帶震新醬園,就是后來的仙鶴醬品老廠。浙江官鹽,是來自浙江的、經過官方許可并專賣的食用鹽。浙江姚北地區(qū),原為浙江海鹽主產區(qū),所產官鹽,年產量占浙江全省的三分之二,有浙江“鹽都”之稱。興化麻油,曾是興化當?shù)赜忻奶禺a,但是近些年名氣不是很大,可能和當?shù)剞r產品種植品種改變有些關系。

  “到得店堂唱店堂,陜西煤炭把得滿堂堂。”陜西古代就有煤炭產業(yè),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。20世紀的考古工作者在西周墓葬中發(fā)現(xiàn)有大批用雕漆煤雕刻的環(huán)、玦和圓珠,這表明當時已經掘煤。清代在“通煤運”和“聽民自采”的政策指導下,咸陽煤炭業(yè)礦場分布也由彬縣、旬邑發(fā)展到淳化、永壽諸縣。如今,以陜西為基礎的神府東勝煤田,地跨陜西省神木、府谷、榆林、橫山和內蒙古自治區(qū)鄂爾多斯市東勝區(qū)等地。

  “廣東青豆下仙缸……關東青豆來正好。”如今所謂廣東青豆已很難見到,青豆產區(qū)主要集中在東北平原、黃淮平原、長江三角洲和江漢平原。而東北平原,正是“關東青豆”的產區(qū),現(xiàn)名東北大豆。

  在時間的長河中,南貨業(yè)、剃頭業(yè)、茶業(yè)和醬業(yè)這些行業(yè)的唱春文本,承載的不僅僅是商賈之間的交易,更是一代又一代人對生活、對美好、對文化的追求。它們匯集了歲月中的點點滴滴,見證著歷史的流轉,也見證了人們生活中的智慧與堅守。今天我們在欣賞這些唱春文本的時候,或許可以從中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共鳴,仿佛那些帶著歲月痕跡的商鋪、依舊走動在街頭巷尾的唱春官,仍在散發(fā)著屬于過去的獨特香氣。

古韻今賞 老行當在唱春里的歲月回響

責編: 孫婷婷

蘇ICP備10099057號-3 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2120210007
版權所有 武進區(qū)融媒體中心 聯(lián)系電話:0519-86571031

蘇公網安備32041202001025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