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進天氣:

您當前的位置 :  > 品質生活 > 副刊 > 正文
一紙珍貴的協(xié)議書:潞城這條“拋荒河”變成“豐收河”
來源:武進日報 作者:陳富大 日期:2025-01-01  報料熱線:86050111

  20世紀80年代初,一場關于承包魚塘的爭論上了《人民日報》,并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,這便是著名的“魚塘風波”。廣東陳志雄承包集體魚塘并成功致富的故事,如同一股清流,沖擊著當時“割資本主義尾巴”的極左觀念。而在我的家鄉(xiāng),一場類似的魚塘承包故事也在悄然上演,它不僅改變了村莊的面貌,更在村民心中種下了改革開放的種子,使村民嘗到了改革開放的實惠,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(fā)展。

  村后小河變成了“拋荒河”

  村后的一條小河,曾被稱為白家浜,是丁塘港的一條支流(丁堰至北塘河)。這條河歷史悠久,相傳夏禹治水時便有此河,歷史上水流不息,盛產魚蝦蟹。

  在我童稚的時候,村上的一些老農曾在河的一端堆壩筑堤養(yǎng)成魚,河塘面積約20畝,內河養(yǎng)魚,水清魚肥??墒?,在“割資本主義尾巴”的那個特殊年代,河里的魚、菱、藕,陸上的蠶桑,爬藤上空中的扁豆、絲瓜等被所謂“海、陸、空”一刀砍。村后的小河也就無人問津,成了一條“拋荒河”,村上的男女老少更談不上吃上新鮮的魚了。

  那段時光,村民們經常感嘆“食無魚”,原因是生產隊社員承包養(yǎng)魚被指斥為“搞資本主義”,是不允許的。生產隊的集體魚塘也因管理不善,無法滿足群眾需求。盡管河水依舊流淌,但那份曾經的豐收喜悅卻蕩然無存。這條河的荒廢,成為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,也深深烙印在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心中。

  “富大,是否給我搭個股?”

 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偉大祖國的大地,也吹進了我的家鄉(xiāng)潞城鄉(xiāng)鄧家村委陳排頭村民小組。1985年春天,村民小組召開了村民大會,組長向大家講:“村后的一條河,啥人出來承包養(yǎng)魚?每年上交集體(第一、二、三村民小組)共200公斤成魚。超產部分歸承包者所得。”此時,會場上一片肅靜,鴉雀無聲。究其原因,這條河雖然是內河浜,但是它通向大運河,如若承包養(yǎng)魚,就必須在河的東面一端建個閘門,否則,遇到天災洪水暴發(fā),魚兒會全部跑光。此外,這條河原屬沿河的3個村民小組所有,承包者必須跨組與其他2個村民小組協(xié)商簽訂協(xié)議……這些困難和風險,讓大家都望而卻步,不敢輕易嘗試,故而紛紛默不作聲。此時,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大膽地說:“大家不愿出來承包,我來承包,其余2個村民小組的事宜由我去協(xié)商解決。”盡管有些村民將懷疑的目光投向我,我毅然決然地在會上當即拍板定下了這樁承包養(yǎng)魚之事。

  次日,村上有兩個被稱為“捉魚精”的村民找到了我。“哦,富大,是否給我搭個股,我們一起來養(yǎng)魚,好嗎?”我爽快地說:“好格,只要大家把魚養(yǎng)好,大伙兒能吃上新鮮魚,聯(lián)戶承包養(yǎng)魚有啥不好!”于是,我們幾個人進行了一番溝通協(xié)商后,決定聯(lián)戶承包養(yǎng)魚。吃完晚飯,我們一起到另外2個村民小組與該組的干部商議,并簽訂了為期5年的承包養(yǎng)魚合同。

  “黨的政策如春雨,‘拋荒河’里魚有余!”

  接下來的日子里,我們忙碌而充實。我們購買了鐵板、角鐵、水泥、黃沙、石子等材料,自己動手建造了一座水閘,還搭了個簡陋的看魚舍房。第一年,我們投放了鰱魚、草魚、鳊魚等魚苗2萬多尾。在養(yǎng)魚的管理上,我們注重節(jié)約成本,經常會割一些青草喂魚。晚上,我們輪流值班看夜巡視。

  然而,養(yǎng)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有一次夜晚,我們遇到了一個偷魚賊,拿著板網在我們的河塘里偷魚,一看就是“慣偷”。當我們大喊一聲“捉賊”時,他丟掉了板網,拔腿就跑,瞬間就不見其蹤影。除了偷魚賊外,平時也有一些不自覺的村民,會在我們承包的河塘里釣魚。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時,我們都會耐心地進行勸阻。就在這一年的夏天黃梅季節(jié),連續(xù)暴雨,河水猛漲,水沒田埂。眼看河水快把河壩圩堤淹沒時,我們幾個聯(lián)戶承包養(yǎng)魚的村民心急如焚,連夜取土堆壩筑堤加高,并購買了漁網將閘門周圍的堤壩全部用網圍起來,總算保住了魚塘的魚兒。

  1986年冬天,是收獲的季節(jié)。我和幾個聯(lián)戶承包養(yǎng)魚的村民請了丁堰鎮(zhèn)上的捕撈專業(yè)戶來捕撈成魚。當捕撈上來的魚兒活蹦亂跳地呈現(xiàn)在大家面前時,村民們都露出了喜悅的笑容。我們將捕到的首批成魚如數交到了3個村民小組的手中。村上的男女老少都拎著籃子,有的還哼著歌曲,來到分魚的場地上。大家七嘴八舌,議論談笑。一位老農看著籃子里活蹦亂跳的魚兒,眉開眼笑地連聲稱贊:“黨的政策如春雨,‘拋荒河’里魚有余!”

  歲月流轉,滄海桑田。昔日的小村小河,如今已變成了繁華的都市(常州萬都義烏小商品城坐落此地)。而我將這段“承包養(yǎng)魚惠村民”的往事,作為自己人生中的“改革開放新實踐”。雖歲月易逝,但那份在艱苦中磨礪出的創(chuàng)業(yè)、創(chuàng)新精神,永遠值得銘記與傳承,成為我們在新時代不斷前行的力量源泉。

一紙珍貴的協(xié)議書:潞城這條“拋荒河”變成“豐收河”

責編: 孫婷婷

蘇ICP備10099057號-3 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2120210007
版權所有 武進區(qū)融媒體中心 聯(lián)系電話:0519-86571031

蘇公網安備32041202001025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