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研人員對水稻種子進行分類
5月16日上午,走進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的研究室,科研人員坐在桌前磨米、觀米質,并在密密麻麻的表格中記錄下對稻米的評價,而隔壁的房間里,4萬多份水稻種子被紗布袋細心包裹,等待進一步分類。
5月初,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從海南南繁育種基地攜4萬多份水稻育種材料返回武進,標志著今年的南繁工作圓滿收官。“我們正在緊鑼密鼓地對種子進行分裝、編號和米質分析,預計5月20日左右完成全部分類工作。”水稻研究所副所長朱邦輝告訴記者,研究所科研團隊于去年12月奔赴海南,歷經5個月,完成2萬多份材料的育種工作,并成功收回4萬多份材料,其中既有高代穩(wěn)定品系,也有新配組的雜交組合,涵蓋優(yōu)質稻、抗逆品種等方向。
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,要發(fā)揮“南繁硅谷”等重大農業(yè)科研平臺作用,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。上世紀70年代,作為縣(區(qū))級水稻育種單位,水稻研究所科研團隊就敏銳捕捉到南繁育種的優(yōu)勢,先人一步,創(chuàng)新作為,從1974年開始率先組織人員赴海南育種。“當時,我的老師們去海南需要耗費約1周時間,一根扁擔挑在肩上,一邊麻袋里裝著干糧和生活用品,另一邊全是種子。而現在,從常州到海南僅需2小時。”朱邦輝感嘆。
南繁是基礎,先進的技術則是保障。單個水稻擁有4萬個基因,育種的過程好比是兩份4萬個基因的排列組合,想要選到抗病、優(yōu)質、高產的品種,只有十萬分之一甚至百萬分之一的概率,用業(yè)內人士的話來說,“水稻育種像是一場運氣游戲”。
怎樣才能變不確定為確定?“我們通過‘分子標記’輔助選擇的方法,篩選聚合多個抗性基因和優(yōu)質基因的材料,再進行稻瘟病菌液接種鑒定來鑒定稻瘟病抗性,‘分子標記’+‘接種鑒定’雙管齊下,有效提高抗稻瘟病材料命中率。最后,通過對育苗材料豐產性的篩選,確定目標材料。”朱邦輝介紹。
目前,團隊培育的水稻新品種已帶來顯著經濟效益,累計推廣應用面積達到4.3億畝,增產稻谷65億公斤,增加社會經濟效益220億元。常州市郭魯農業(yè)專業(yè)服務合作社等采用團隊優(yōu)質品種,生產的大米獲多項金獎,經濟效益顯著提升。
“我們計劃于5月中下旬開始播種,開啟新一輪育種試驗,現在得加緊分類,還要做好田間管理。”對話結束,朱邦輝和其他科研人員又忙碌了起來。
“未經許可 嚴禁轉載”
4萬多份育種材料入庫武進種質資源庫
責編: 孫婷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