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0年風吹雨打讓它更加茁壯,150年滄海桑田由它見證,這棵18米高、胸徑超過62厘米的廣玉蘭,昂首挺立于湖塘鎮(zhèn)盧莊徐氏宗祠內,蒼勁古樸。
這棵百年廣玉蘭,見證了新中國一位海上英雄的誕生,他便是徐壽祺將軍。出生于1936年的徐壽祺,少年時,常與小伙伴在樹下一起玩耍。1953年,18歲的徐壽祺由當時的馬杭區(qū)推薦至海軍學校學習,從此與海軍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軍人的天職是保衛(wèi)和平。但處在和平年代,當兵不打仗也是莫大遺憾。不過,徐壽祺將軍的軍人生涯因“八六海戰(zhàn)”而圓滿。他以“海上先鋒艇”指導員的身份,與艇長石天定一起,率艇出生入死,締造“八六海戰(zhàn)”的輝煌,立下赫赫戰(zhàn)功。
1965年8月5日下午,“海上先鋒艇”剛執(zhí)行完“八一”節(jié)戰(zhàn)備出海任務,從南澳海域歸來,大伙都準備晚上補過“八一”節(jié)。突然接到通報,國民黨海軍“劍門”號和“章江”號由臺灣左營港出航,企圖向大陸輸送特務。徐壽祺立即進行了戰(zhàn)斗動員,與艇長分工備戰(zhàn)。8月6日凌晨,敵艦的輪廓逐漸被微弱的光照亮,桅桿清晰可見。這時,“海上先鋒艇”一邊避開不停在周圍爆炸的敵方炮火,一邊開始反炮火機動曲折航行,像一把巨斧,帶領3艘護衛(wèi)艇從敵艦“劍門”號和“章江”號中間沖擊,迫敵兩艦分別左轉右轉分開。“劍門”號東逃,編隊隨機應變地咬住較小的“章江”號,集中火力射擊。“章江”號被圍攻,于凌晨2時51分連續(xù)兩次爆炸后沉沒。戰(zhàn)斗歷時1小時41分。
當天凌晨4時,海軍沿岸的幾個觀通站通報“劍門”號與“章江”號被沖散后,一直在外海徘徊、觀望。此時天已蒙蒙亮,面臨著空中火力的威脅,南海艦隊命令繼續(xù)追殲敵“劍門”號,第二梯隊的5艘魚雷艇加入戰(zhàn)斗,一起打掉“劍門”號。面對僅噸位就比我們整個編隊大兩倍的“劍門”號,艦隊斗志高昂,乘勝追擊。5時22分,“劍門”號在東山島東南外海沉沒。
1965年8月17日,海戰(zhàn)指揮孔照年副司令和徐壽祺等一行10人到北京,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。對于這次戰(zhàn)斗勝利,周總理給予“打得堅決、打得干脆、打得漂亮”的高度評價。1990年,徐壽祺被授予少將軍銜。
2009年,徐壽祺將軍事跡陳列室便在盧莊徐氏宗祠內落成并對外開放,同時成為馬杭中心小學的德育基地。始建于明正統(tǒng)十三年的徐氏宗祠,因為多了徐壽祺將軍的故事,增添了時代特色。宗祠三進四側廂的格局,占地約1200平方米,祠堂里的這株古樹,加上徐壽祺將軍的事跡,相互輝映,文化傳承得到彰顯。
百年古樹見證海戰(zhàn)將軍的誕生
責編: wanyife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