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退休后,正趕上人人都是“攝影家”的全民攝影時代,便也饒有情趣地端起了照相機,躋身此列,并漸入佳境。年逾花甲再學攝影,似乎有點老來學“皮匠”的意味,能玩出個啥名堂?
沒接觸相機前,我人云亦云地以為玩攝影拼的是器材,要想拍出好一點的照片,只需要買一臺好一點的照相機就行了。于是那年我斥資1.5萬元,買了一臺不失時尚的佳能R6微單照相機。真正拿起相機后才知道,攝影的學問竟那般深奧。想全面了解和正確運用,真得像拜師學藝一樣,至少得吃三年“蘿卜干飯”。它要求攝影人必須具有對美的發(fā)現能力、把握能力和定格能力,或更簡單地稱之為“攝影眼”。相較之下,攝影器材的好壞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。事實情況也正是如此,有的人用非常一般的相機也能拍出令人震撼的“大片”;有的人雖然擁有高端器材,拍出來的圖片卻很平庸,主要差別就源自于照相機背后不同的眼睛和頭腦。
初時,我什么地方都趕著去拍、見著什么都想拍、覺得什么都很美,但在行家眼里,拍出來的東西恐怕無法恭維。究其原因,一是相機功能尚未掌握,不會用或用不好;二是不會構圖、不懂取舍,或是面面俱到的多主題,或是雜亂無章的無主題,或是四平八穩(wěn)、主題不突出;三是不會后期處理,不善二度創(chuàng)作,圖片“素面朝天”,沒有吸睛點。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,在之后的勤學苦練和不斷琢磨中,我漸漸地有所認識和覺悟了,并在拍攝手法、技巧運用方面有了較大提高。
學攝影和學其他技能一樣,必須多實踐、多磨練,而多思考、多感悟似乎更加重要,不能光“悶頭游水”,必須經常“抬頭看路”。我平時經常把自己以前拍攝的各種圖片翻出來復看,用最嚴苛的眼光去重新打量審視,尋找問題和不足,并常常反復咀嚼品味別人拍攝的“大片”,努力學習借鑒。自從2019年涉獵攝影以來,自我感覺有進步,也有一定收獲,作品在《中國攝影報》《新時代攝影》《九州攝影》《攝影與攝像》《常州日報》《武進日報》等刊物上發(fā)表,入選平遙國際攝影大展、“大美中國”全國攝影大賽、第三屆新時代國際攝影大展、騎士獎國際攝影大賽、“科蕾杯”全國攝影大展、斯里蘭卡中國文化攝影展、“向人民匯報 向兩會獻禮——全國兩會重點推薦項目”、《中斯百名攝影家年鑒(2024)》、2024FIAP世界攝影人大會等,另有作品被深圳海瀾美術館收藏。
因學習攝影小有“成就”,受到了圈子內外的一定關注,一些社區(qū)、社團和群體組織開展有關社會性公益活動時,常常邀我?guī)椭臄z些照片。老來學“皮匠”,居然也能派上些用場,內心不免有些沾沾自喜。因為這是在向社會傳遞正能量,甚至可以說是在發(fā)揮“余熱”,因此對于此類邀約,我總是有求必應,并樂此不疲。
離職退休后,角色轉換了,到底應該怎樣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?這無疑是我們每一個人或早或晚都必須正確面對和認真考慮的問題。我覺得躋身老年群體后,仍應有一定的目標和追求,不能無所事事,更不能消極悲觀,因為那樣容易思想僵化、身心老化、功能退化,最終被社會邊緣化。俗話說: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。事實情況也是如此:人生有興趣,生活有情趣;人生有愛好,身心難變老。
當然了,也要張弛有度、量力而行,不能好高騖遠、過于企求,否則也會因力不從心而感到煩惱和痛苦。最好結合或培養(yǎng)自己的興趣和愛好,且這種興趣愛好必須是良性的,要有利于身心健康,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。只有這樣,才能既愉悅了身心、快樂了自己、健康了體魄、充實了生活,也引領了他人、和睦了家庭、圓融了社會、升華了人生,至少能給家庭和社會少增添負擔。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老來學“皮匠”,不惟找“樂子”,也是在給社會作貢獻。
老來學“皮匠” 不惟找“樂子”
責編: 孫婷婷